薛令之:以清廉定义福建风骨的先行者
薛令之(683-756年),字君珍,号明月先生,福建长溪(今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)人。他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进士,打破了福建在科举功名上“零”的记录,同时也以一生行谊,为后世树立了清廉高洁的典范。
生平主要事迹与成就
-
文破八闽之荒:开闽第一进士
-
在唐代初期,福建相对于中原仍属偏远欠开发之地,文化教育相对落后。
-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,薛令之赴长安参加科举,高中进士。这一成就,彻底打破了福建在科举场上无人及第的沉寂,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闽地学子,堪称“开闽文宗”。
-
在他之后,福建文风渐盛,人才辈出,至宋代更是达到巅峰。因此,薛令之是福建文化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。
-
“苜蓿廉臣”:清贫自守的东宫侍讲
-
及第后,薛令之被授予左补阙、左庶子等官职,主要职责是辅佐和教导太子李亨(即后来的唐肃宗)。
-
然而,他在东宫的生活并不如意,俸禄微薄,生活清苦。他曾作诗《自悼》题于墙上,其中有句:“朝日上团团,照见先生盘。盘中何所有?苜蓿长阑干。” 用盘中只有稀疏的苜蓿(一种饲料植物)来隐喻自己生活的清贫。
-
这个“苜蓿盘”的典故,后来成为形容小官微禄清廉的经典成语。薛令之也因此被称为“苜蓿廉臣”。
-
愤而辞官,归隐故乡
-
身后哀荣,地名因他而“廉”
-
薛令之去世后,他的学生李亨即位,是为唐肃宗。肃宗听闻老师的清贫和去世的消息,深为感动。
-
为表彰其清廉,唐肃宗特敕命将其故乡命名为“廉村”,并将其乡里的水命名为“廉溪”,山岭命名为“廉岭”。
-
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、以“廉”字命名地名的例子,使得薛令之的清廉品格与他的故乡永远地绑定在一起,流芳百世。
历史影响与精神传承
-
文化开拓的象征:薛令之是福建文化觉醒的标志。他证明了在当时的“蛮荒之地”,同样可以诞生与国家顶尖人才比肩的文人雅士。
-
清廉品格的丰碑:他的一生,是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真实写照。即使身处困境,也坚守节操,不趋炎附势,不贪慕虚荣。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世福建士人(如蔡襄、海瑞等)的榜样。
-
地名文化的活化石:今天的福安市廉村,是中国独一无二的“廉文化”主题古村落。村中保留有古城墙、古官道、薛令之故居遗址等古迹,至今仍在向世人讲述着这位清官的故事,成为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。
总结
薛令之不仅仅是一位“第一”,更是一种精神的源头。他以其学识为福建打开了科举之门,以其诗才留下了文人的风骨,更以其清廉定义了何为士大夫的品格。他是一位让故乡因他而获得一个高贵名字的人,是福建历史上一位值得永远铭记的先贤。 |